6月28日,教育部调研专家组到我校调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黄梅戏传承基地建设情况。专家组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张凯华带队,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调研员王红蕾,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山东师范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孔新苗,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执行秘书长梁建敏,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赵洪,安徽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有关负责人共同组成。调研分专项汇报和实地考察两项内容。
上午8:30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专项汇报会在菱湖校区红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教育部专家组,校长闵永新,副校长汪时珍,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评建办、团委、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文学院、音乐黄梅剧艺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汪时珍主持。
闵永新对专家组一行来学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向专家组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史,并指出学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工作,学校依托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以“一体两翼”为主要框架的黄梅戏人才培养和研发格局。同时,学校注重公共艺术教育,制定《安庆师范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实施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打造一批公共艺术“金课”,建设“学、练、演、赛”四位一体的、惠及全体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汪时珍向专家组介绍了学校基地建设相关情况。自2018年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来,学校积极谋划,围绕“课程、社团、工作坊、研究、辐射、展示”六大任务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学校建有多个黄梅戏的国字号和省字号品牌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黄梅戏表演艺术实训基地”、安徽省省级研究中心“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组建了以国家及省级著名表演艺术家和教学名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聘请了韩再芬、郭霄珍等10余名国家一级演艺工作者参与教学;着重建立普及传承和专业教学两大课程体系,形成了集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剧目赏析为一体的高质量黄梅戏艺术教育课程群;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演唱》选修课,课程采用“学唱—练习—体验—演出”的教学方法,编写校本教材,以“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考核;建设黄梅戏保护信息化数字资源平台;拓宽黄梅戏研究领域与内涵,近年来获批国家艺术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等;建设戏剧协会、话剧社,每年举办“五月黄梅雨”戏曲晚会、黄梅戏展演周等文艺活动;开展戏曲“四进”和三下乡推广黄梅戏艺术,培养了一定层次和规模的黄梅戏社会观众。
在会上,调研组专家还现场听取了黄梅戏VR博物馆相关建设情况、查阅了学校基地建设相关资料、观看了创编黄梅戏《红梅赞》《春正好》等表演视频。
汇报会结束后,专家组一行实地考察了音乐黄梅剧艺术学院基地展厅、观摩了黄梅戏剧目课现场考试,并与师生面对面进行了交流和互动。
调研组充分肯定了我校在基地建设及黄梅戏艺术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典型做法。他们认为,学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不断结合新形势、想出新方法、落实新举措、总结新经验;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不断加强美育工作,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播带动等方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此次调研会厘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未来的建设方向及发展思路,学校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继续加大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力度,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黄梅戏社团及工作坊建设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出特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