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扩大学习会议,党委书记赵晓和,党委副书记、院长汪青松教授,党委委员、副院长时新中,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殷红出席会议,校党办、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和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参加学习。
院长汪青松教授作中、瑞、日创新人才培养比较报告。他首先谈了创新能力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他指出,创新型国家有几个重要指标,科技成果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达到70%,科技研发的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达到2%以上,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要低于30%。我国目前离这三个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我们科技增长对于经济的贡献率是39%,落后了41个百分点;全面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去年是1.44%,还没有达到1.5%;我们技术的对外依存度,我们是60%,远远高于30%的标准。他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这个任务相当艰巨,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汪青松院长介绍了2007年随安徽省人事厅组织的考察团访问瑞典、今年3月赴日本参加东亚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期间的所见所闻。他认为,瑞典、日本两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瑞典重视发明创新,在高校建立了企业、高校、社会的“三位一体”体系,高校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创新任务,他们注重用兴趣和科研需要来促进科技创新。日本重视技术的改进创新,具有很强的创新敏感性和超前性,对引进的技术不是单纯的使用,而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进而,汪院长介绍瑞典和日本的教育特点。瑞典高等教育重视利用学生的自由,注重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乐趣,使学生快乐而有信心地学习;他们还把研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鼓励学生搞科技开发和发明创造。日本早在1996年,日本教育审议会就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发展方向》,指出必须彻底改变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缺乏创造性能力的教育,彻底改变培养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的教育。今天的日本高等教育学分少、学生修课特别自由、注重通识教育,课外活动和讲座特别多,主张教育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大力开展实践教育。
汪青松院长认为,我们国家目前在发明创新和改进创新两个方面,都还比较薄弱;要想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不少问题,重上课、轻研究,即使研究,也轻创新,呈现出“上课多、活动少、论文多、产品少”的特征;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和依托,要增加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正式课、增加自学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减少校内课、增加校外课。汪院长进而提出,高校老师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多让学生展示自己,表现他们丰富多彩的能力。他借用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呼吁说,高等教育尤其要解放学生的头脑,鼓励他们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他们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解放学生的眼睛,鼓励他们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他们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解放学生的空间,把他们的活动领域从校内扩大到企业工厂和社会中去;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从而使高等教育实现各学所需、各教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汪院长认为,创新教育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学校很大的热情、理想和责任才能完成;创新需要知识准备,只有多学科交融才能形成创新优势;创新需要教、学、做合一,教要服从于学,学要服从于做,只有加强实践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他要求广大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学生要做研究型学生,共同建设一个创新型校园。
时新中副院长主持报告会,他认为,报告鲜明地反映了汪院长博览群书、博学善辩,体现了汪院长在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汪院长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一个典型和榜样;报告通篇贯穿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关键词,围绕怎么创新、怎么展开人才培养、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提出我校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务必做到“能力为本”;通过汪院长对瑞典、日本高等教育情况的介绍,我们要思考我校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考,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时院长认为,汪院长的报告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反复强调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大力倡导、大力呼吁推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时院长强调指出,这个改革我们目前还没有做到位,汪院长的报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要认真消化、吸收,把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推到学校又快又好发展,为国家培养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