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问题是百姓最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上幼儿园的“入园难”、家长为“择校”而奔波、苦恼、学生课业负担重、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难等等,这些问题都牵扯着千家万户的神经。
2010年8月27日,我们注意到,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使得上好学难的矛盾产生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到招生时手机不敢开、躲到宾馆里的教育局长,择校热该如何应对?不同地方都有自己的探索,改造薄弱校、设立了新的考核体系的同时,又要避免哪些误区?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谈到:“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有人也问我说你这个学校,能不能像麦当劳一样,进入任何一个店,同样的品质、同样的标准。我觉得教育有教育的规律,所谓均衡发展,是政府在配置资源上,使它在硬件上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也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作为家长,这样的情景也许你曾经经历。
家长1:
学位太紧张了,明天上班全部都不用做了。
家长2:
民办的(幼儿园)费用太高了。
身为父母,这样的心情也许你也曾经体验。
家长3:
六年级的家长都像热锅上的蚂蚁。
家长4:
人家孩子要跑,咱们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5:
希望我的孩子跟城里的孩子受同等的教育。
怎么让上好学不再成为家长的心结,教育公平又如何实现。
这是中国中小学校门前常见的场景,每天放学的时候,人流开始在这里汇集,不论春夏秋冬,家长们不为所动地汇聚、站立、期待着,这个单调重复的动作定格成为一个时代的情感和焦虑。
这是为了子女上好学校而四处奔走的父母,这是为给孩子在城里找一个固定的书桌而苦恼的家长,这是为子女上幼儿园而凌晨起来排队的人们,这是每个父母心里的纠结、牵念,它们汇聚成为一份放不下的心结,而这个心结的背后是千万家庭对教育公平的期待。
刘利民 教育部副部长:
应当说我们用了20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普及义务教育的路程,上学难的问题解决以后,上好学的问题就十分突出。我们中长期发展规划里边就明确提出,当前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仍然是我们的基本教育的政策之一。老百姓目前集中反映的问题有择校问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入园难的问题。
每年4、5月份是全国小学和初中招生的时候,也成为了择校最火热的高峰时节。在各行各业工作的家长们都想办法用尽自己行业的优势,不惜托关系、找门路,为的就是把自己的孩子能送进心目中的好小学、好初中。有的甚至在改变自己子女的学区上做文章,不惜变卖房产、迁移户口恩,投身到围绕名校抢购学区房的战争中。所有家长们的努力都转化成为一种压力,最终集中在了那些容量有限的名校身上,同时也诞生出了一个新名词"大班额",一些名校也由于挤进了过多的学生而超载运行,不堪重负。
邯郸市教育局局长赵浩军就对这种压力深有体会,他所在的这座城市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年一位赶考的书生就是在此留下了黄粱一梦的故事,而现在赵浩军每当回忆起择校热也像是一场梦,一场他再也不愿意做的梦。3年前,每到招生时节,他就被各种人情条子和电话包围,为了正常工作他不得不在亲朋好友的视线中消失。
赵浩军 河北省邯郸市教育局局长:
经常换宾馆,躲着,见不得人,怕见人。手机呢,在招生期间换一个号还不行,要拿两个以上的手机,要三四个号以上。
在经过这三年缓解择校热的努力之后,今年中小学招生前夕,赵浩军并没有躲。我们在办公室看到他时,他告诉我们,这一刻的安宁源自于他曾经给全市40多个校长下达的一个军令状。
赵浩军:河北省邯郸市教育局局长
我们打造无择校城市的时候就有一个军令状,谁敢择校就免谁的校长。
军令状的背后是不再用升学率来考核学校,一方面切断了校长拿升学率当做择校借口的后路;另一方面也给了校长们顶住来自各方压力的尚方宝剑。但这样的行政命令,虽然能管住学校,家长们并不买账,很多人一时难以接受。
郭安茹 学生家长:
当时也是很矛盾,说到底是择校呢还是说就近入学。
家住复兴区的郭安茹也曾产生过择校的想法,和她一样,许多片区内的居民都曾对邯郸十中深感失望,他们对十中的印象就是校舍破旧、师资匮乏、升学率低,这样抱怨让十中的校长郭培刚坐立不安。他想尽办法,甚至让招生人员一遍遍走家串户进行宣传,但是还是不能招到足够的生源。
郭培刚 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中学校长:
我们片内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小学毕业生,应该到我们这就学的在700人左右,但实际上最后来到学校的也就是400人左右。
每天早上,郭校长只能看着自己片区内的孩子,一拨拨赶往远处的其它学校上学。
2005年3月,邯郸市缩小校际差距的行动让他看到了希望。同年,邯郸开始了校舍改扩建工程,十中得到投入入5090万元改善了教学设施,缩小了和各名校的差距,但还没有完全杜绝择校现象。
针对家长们看重升学率的心理,2006年,邯郸开始将市里4所最好高中的招生指标平均分配到全市所有初中,优质学校和二三线学校一视同仁,分配比例从最初仅占总指标的15%到今年已经达到了80%以上。
郭培钢 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中学校长::
现在指标都分配下来了,那么我在我辖区片内的学校上,上一中的可能性非常大。
就在儿子考初中之前,郭安茹考察比较了四、五所学校,她发现片内的十中和过去相比的确改变了模样,这样的变化让她最终放弃了择校。
郭安茹:学生家长
现在的学校的条件呀看着非常好,跟之前说的那些优质校没有什么区别,我最后决定就近入学。
3年来,在联盟校、兼并校、按比例分配高中入学指标等举措之下,邯郸10几所较差的学校起死回生,主城区内就近入学率达到98%以上。从数字上看,择校难题似乎被化解了,但一些家长又产生了新的担忧。因为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均衡发展会不会导致优质学校的资源被稀释,使这些学校教学质量下降?
赵浩军:河北省邯郸市教育局局长
我们追求的是高位、高端的均衡,打造特色的学科,打造出特色的文化,然后形成特色学校。
邯郸的战略就是要彻底打破应试教育带来的择校难题,通过特色教育和素质教育,用育人为本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方式,打破过度追求升学率的中国教育的误区。在侧重生活能力培养的渚河路小学,做木工活、炒菜都走进了课堂;在以科技发明为特色的邯山区实验小学,孩子们正在放飞自己制作的小火箭。一校一品,各有特长已成为邯郸在均衡之后的下一步棋局。
邯郸模式一方面缓解了择校热;另一方面又提升了整体教育水平。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破解择校难题同样在全国其它地方展开,各地都在结合本地特点寻求高招。有的地方对薄弱校采取了就地拔高的方式,天津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吉林启动了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有的地方采用了用强扶弱的方式,福建省对于紧缺学科的教师实行城乡流动;河南焦作推广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实体捆绑发展的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广东省采取了"千校扶千校"的举措,发达地区的1000所学校支持欠发达地区1000所学校的发展。还有的地方对学校设立了新的考核体系,在安徽铜陵,早在1998年就实施了定向切块招生,每年将市里最好的高中的升学指标拿出来按比例下达给全市每一所初中。而在江苏、四川、辽宁等地也以指标到校为杠杆代替按分录取,把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化解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择校难题。
由此可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热,既要推进硬件建设标准化,又要推动师资双向流动;既要规范升学入学,又要推进优质资源共享。
刘利民:教育部副部长
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所以有人也问我,说你这个学校能不能像麦当劳一样,进入任何一个店,同样的品质,同样的标准,我觉得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办学有办学的规律,我们所谓均衡发展是政府在配置资源上,使它在硬件上没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也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201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0年7月,新世纪首份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明确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这份纲要为人们展示了美好的愿景,也展示着一个拥有着世界最多学生的教育大国的决心。
目前教育部已与28个省、区、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各地区按照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当城市的家长在为是否择校而比较时,从四川农村来城里打工的敬自华,还在为女儿找一所普通的公办学校发愁,在她看来,这是每个带着子女来到城里打工者的心结。
敬自华 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
她(女儿)就怕那边上不到,这边又上不到的话她就急了,她爸爸还说要上不到的话,就出来跟我打工。她说我才不呢,我要上学她说。
学生朗诵: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
在4年前的春节晚会,一群孩子表演的《心里话》震撼了人们,在城市的一隅安放一张课桌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最大的期盼。
学生朗诵:
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
今年2月,正在东奔西走的敬自华得知北京中小学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始实行首接负责制,随即她来到工作附近的学校询问情况。3月2日,敬自华的女儿从打工子弟学校顺利转到了西城区这所公办学校就读,并且没有交任何学杂费。
敬自华: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
不交什么费用的,就是生活费,很轻松的。
西城区是北京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区,承载着近1.8万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这片北京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了怀抱。
赵蓬欣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副主任:
西城区域内所有的公办学校都作为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这些学校接收单位,所以我们觉得这项工作公平地对待区域内的每一位学生,是区县政府一道必做题恩,不是一道选择题。
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城市教育资源的匹配已成为重要的课题,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大都是渐进发展的过程,但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却是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市化进程,这必然给城市公共服务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一千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同时带来六分之一左右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如何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全覆盖?
刘利民:教育部副部长
农民工进城以后加入到城市的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他也理应来分享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这个成果体现在他子女教育上,那就是我们流入地的政府要承担起让他的孩子享有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的责任。
在这场被称作人类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迁徙过程中,城市在用万千家庭牵挂的教育服务书写着自己的责任。
早在2001年国家提出了"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浙江,公办学校提高了招收随迁子女比重,同时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确保给每个流动的孩子一个稳定的课桌。在福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被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畴,按实际在校生人数足额向学校核拨教育经费。在安徽合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入学的大门越来越宽,但孩子未来的出路仍然让外来务工者担忧。这几天,从安徽农村出来打工十多年的徐红梅特别着急,女儿马上就要初中毕业,回老家还是继续在北京读高中成为面对的难题,将来的路该怎么走?
徐红梅 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
回家我问了,我说我孩子如果在北京读高中的话,回老家考可不可以,家里(那边)就说不行。不是在他们那个学校上三年高中,它不接受我的孩子高考。
就像一道道门槛,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一直成为难点。
探索的路远未停止,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针对这一问题出台了政策,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向进城农民工的随迁子女敞开,北京已招收约1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中职教育,上海也已招收了6000多名。对于异地高考的问题,教育部也正在调研,制订工作方案。让徐红梅感到高兴的是,女儿现在还可以选择职业高中就读了。徐红梅的女儿毕佳欣喜欢画画,她在城市高楼环绕的学校里画上了孩子们的笑脸。
毕佳欣 北京市裕中中学学生:
想学服装设计,然后又想学什么,各种各样的设计。
记者:
喜欢设计?
毕佳欣:
对,因为觉得设计的时候,设计出来东西会给别人用上,觉得是一种成就感。
徐红梅: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
(希望)不管她以后上高中还是职高,就是以后她的发展各方面都跟城市一样的待遇。
毕佳欣的梦想也是中国1100多万进城务工者子女的梦想,这个希望已经从管理部门案头的规划一步步变为现实。目前,各地正积极探索通过委托办学、购买学位等方法逐步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全覆盖,强化政府主导,公办校唱主角的同时也应看到公办校容量有限,短期内无法完全吸纳随迁子女入学,还需发挥民办校拾遗补缺的作用。
刘复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流入地政府通过采取一个优惠的政策,对民办学校的发展当中的一些困难给予帮助,或者减免它的一些收费,也可以是作为购买学位的一种途径,这个需要协商,需要新的制度安排。由民办学校加入到这样一个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队伍当中来,可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这是一所公立幼儿园门前壮观的场景,为给孩子争取一个宝贵的入园名额,数百多名家长像抢购原始股一样为自己的孩子抢夺幼儿园的一席之地。他们搬来了躺椅、板凳,在门口排成了长龙日夜坚守,来得最早的熬了九天八夜,但很多人依然未能如愿。
这是一位4岁孩子的妈妈,由于工作经常在城市之间调动,她多次经历了找幼儿园过程的艰难,在她曾经居住的一个省会城市,离她居住的小区不足100米就有一所公办幼儿园,但她却没有办法给儿子报上名,随后她四处奔走得到的答案几乎相同。
吴锁芳 学生家长:
对不起啊,我们这里人员满了,不能收了。就是说,要不就是说你们户口都不在,这个事情还是蛮难的。
解说:
在公办幼儿园屡屡碰壁后,吴锁芳把目光转向了民办园,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民办园的收费,竟然是公办园的两倍。公办少,民办贵已成为普遍问题。
吴锁芳:学生家长
大概找了一个多星期,孩子感觉就是说心情特别郁闷,就老是问我,为什么他们都不收我。
吴锁芳的困扰是数以万计的年轻家长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不断扩容以及父母们对优质幼教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促使幼儿园短缺问题急剧升温,它已经成为对教育公平的新挑战。
这样的挑战是上海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在4年以前就开始盘算的问题。多年的工作使他形成一个习惯恩,一旦拿到出生人口的最新数字,就马上开始计算筹划。对他来说,每年上海的新生儿数量绝不是一笔简单的人口账,更意味着这个城市要准备多少所幼儿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尹后庆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原来我们上海,每年大概出生的孩子只有6、7万,最近几年增加到16、17万,所以我们原来学前教育的规模只有24、25万,现在已经增加到40万。可能未来的4、5年里面会增加50万,这个对我们政府提供学前教育的资源来讲,还是个严峻的挑战。
对于坐拥2200万常住人口的上海市来说,庞大的学前教育总量的数字背后是千万年轻家长们的期望。去年因为工作的调动,吴锁芳来到了上海,让她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在工作的宝山区找到了一所优质公办幼儿园。
吴锁芳:学生家长
我们第一天到这里来,上完了,下午我来接他回家,妈妈,我谢谢你,我很感谢你,终于把我带到陈伯吹幼儿园来了,这样子,他说我太开心了,今天一天是特别幸福,真的跟我说了这些话。我当时听了我的眼泪都出来了。
吴锁芳的儿子成为了上海40多万在园儿童中的一员,这次她能顺利的在宝山区找到一所公办园,一方面得益于尹主任他们所在的教育部门,多年前就开始的计算和布局;同时还得益于政府部门对于幼儿园建设的投入。在宝山区政府的一次教育座谈会上,主管区长在列出规划图纸的同时就直接谈到了投入。
李原 上海市宝山区副区长:
要三年里整个政府投入,硬件设施投入要达到5个亿,我们每年要(新)进150名教师;另外一个新就是新任一批园长。
近年来,随着新建行动计划的推动,上海市的幼儿园数量迅速增加。到2010年,幼儿园占地面积为630多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加了1倍。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在未来10年,我国将有5000万学前3年适龄儿童人口。破解入园难和入园贵,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进入质优价廉的幼儿园,已成为政府部门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2010年11月,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体系。"十二五"期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将提高到85%,到2020年达到95%。目前,全国各地都编制完成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很多省份公布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目标。公办幼儿园占绝对主导地位。湖北省将用三年时间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500所,山东省将在2012年底新增1100所幼儿园,天津等地将通过向附近民办幼儿园购买学位,让适龄幼儿以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入园,不足部分由政府出资补贴。
刘利民:教育部副部长
首先解决一个规模问题,我们大力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希望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投入的力度,把学前教育的经费纳入到我们教育经常性经费支出的盘子里。
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今后3年要有明显提高,目前中央财政已设立专项经费,今年将投入3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幼儿是娇嫩的花朵,幼师是护花的园丁,缓解入园难,在加大投入、扩大资源的同时,还要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今后三年,教育部将对1万名园长和骨干幼儿教师实行国家级培训,今后五年,各地将对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这是城市里一个普通的巷子,每一天许多家长送孩子上学经过这里,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又相同,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未来和希望。在长达数千的历史中,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人这样始终把教育与家庭和民族兴衰
紧紧联系在一起,现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面对着如此繁难而复杂的教育问题。今天,教育公平的推动还意味着一次走向文明与昌盛的卓绝努力,意味着打开万千个望子成龙父母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