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十年我主动带了20多名徒弟,捞了一千多万张宣纸……”11月25日, 学校举办新时代“英模·大师进校园”专题报告会。 “大国工匠”、“捞纸大师”周东红以“我的工匠之路”为主题与我校400余名师生分享自己和宣纸的“不解之缘”。活动期间,校党委书记许继荣热情接见了周东红并与他亲切交谈。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余精华主持报告会。
周东红从“中国宣纸泾县造”、“苦学木匠而终败”、“拜师学艺可抬帘”等八个方面介绍了自己从一名乡村青年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首批大国工匠”的30年历程。
作为国人眼中的“捞纸大师”,周东红更愿意称自己为一名“宣纸捞纸工”。由于出生在中国宣纸之乡——泾县,这个特殊的经历让周东红从小就对宣纸的制作过程耳濡目染。“泾县人,尤其是小岭村的人,有几个小伙子不会捞纸?”
在报告会的开头,周东红通过几张图片简单展示了宣纸制作工艺,讲述了自己从实习木匠变成优秀捞纸工背后的有趣故事。在认识到自己没有做木工的天赋后,机缘巧合之下,周东红进入了当地一个制纸厂做学徒。回想起走上捞纸之路的原因,周东红也是苦笑不得。“我第一次见到捞纸工在工作是炎热的夏天,他们在室内的水槽旁就左右摇晃着捞纸帘床干活,和晒纸比起来,看上去又简单又凉快。我当机立断就学捞纸了!”
事实上,捞纸也并不简单,两个月下来,周东红从未捞出一张让自己满意的好纸,也完成不了宣纸厂每天最低800张的工作定额。“我当时就连走路、吃饭、睡觉都在琢磨捞纸的姿势和角度。”跟在一位高明的师傅身后,周东红从打下手做起,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捞纸抬帘工人。
捞出一张好宣纸需要两个捞纸工配合,分别是是抬帘人和掌帘人。掌帘师傅需要判断纸浆浓度变化、控制纸帘入水深浅,宣纸的厚薄、品质考验的是掌帘人的手艺。从抬帘工成长为掌帘工,周东红花了两年,而很多捞纸工一辈子也做不了掌帘人。“前进的每一步都很艰辛,捞纸工的工作时间是每天十个小时以上,但慢慢地我不仅仅把它当成生计,制作宣纸也变成了我所热爱的事。”周东红说。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周东红就要“努力当状元。”在掌握基本技艺后,周东红还开始创新与捞纸相关的工器具。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保持着年均完成生产任务145.54%的记录;悉心带徒的传承,他带出了二十多名合格的捞纸工;追求技艺革新,创新纸浆配方、捞纸帘床支架材质的改进、研发三丈三宣纸……周东红结合人生经历,用自身事例向学生们讲述了坚持、传承、创新的意义。
“大国工匠与学生面对面,我说你听、你问我答,强化了青年学生对劳动观念、创新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认同,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学生处负责人表示。
此次报告会主题是“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劳动素养”,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新时代先进人物榜样示范作用,在校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活动现场还通过宣传展板等形式集中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学校依托人物事迹展示、主题宣传横幅、劳模事迹视频展播等方式,广泛宣传劳模工匠的劳动成果和社会价值,营造向劳模学习的浓厚氛围。学校利用抖音、公众号同步直播了报告会,实现台上台下、场内场外、网上网下全方位互动,广大网友纷纷跟帖、留言、点赞。
余精华总结报告会时指出,报告内容详实,事迹生动,催人奋进。他强调,青年学生要向以周东红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学习,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践行到日常学习工作中,脚踏实地,潜心钻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乐章中写下属于自己的时代音符。
据悉,学校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今后还将邀请更多的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进行宣讲,建立劳模工匠与青年学生常态化联系机制,针对性地设计好宣讲主题,做深、做细、做实“劳模思政课”。 (撰稿:谢欣 鲍慧琳 摄影:彭晓 徐巴超 审核:汪博武 陈秀)